4月20日是“国际中文日”,河南多所高校举办了故事分享、书法体验、汉服文化节等活动,让留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,推动多元文明的对话与交流,让中文走向世界,让世界读懂中国。
讲座、书法体验……留学生线上线下感受汉字魅力
4月20日,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巴基斯坦萨戈达大学孔子学院、千禧孔子课堂和泰国醒民学校孔子课堂,围绕本届“中文:增进文明对话”的主题,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共同举办了2023年“国际中文日”系列庆祝活动。
本次活动加大了汉字文化的体验内容,包括“故事分享”“中国书法学习体验”“汉字与成语诗词”等。活动现场,线下线上中外学生们积极分享了自己与汉字的故事,纷纷表达了对学习中文的热爱。他们通过中国书法、中国成语、中国诗词等各具特色的国际中文日体验活动,感受到了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,激发了进一步学习中文、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动力。
穿汉服、赏文物!华水留学生“打卡”河南博物院
在“国际中文日”之前,4月16日,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留学生同近30位来自12个国家的在郑外籍友人走进河南博物院,通过体验传统汉服和参观文物的方式,体验“古今穿越之旅”,沉浸式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一大早,近30位外籍友人们便来到了河南博物院“华服来潮”汉服文化节活动现场,在上百套不同朝代、不同形制的汉服中,大家纷纷挑选出了自己心仪的款式,来了一场“穿越之旅”。
据介绍,此次“华服来潮”活动也是郑州市委外办“感知黄河”系列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,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及省内数所高校留学生及外教受邀参与体验,收获满满,现场气氛活跃。参与活动的留学生表示喜欢河南博物馆的历史氛围,将继续努力学习汉语,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。
中国古诗词“圈粉”世界,他们是忠实粉丝
春日读书正当时。4月10日,和煦的阳光伴着微风,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园内一片春意盎然,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穆罕默德·本尼斯和记者一起重温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这首经典词作——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。
“这首词充满人生哲理,苏轼虽屡遭挫折,却不畏惧、不颓丧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学习苏轼积极向上、乐观豁达的胸怀,即使身处逆境,也要向阳而生。”本尼斯是中国古诗词的忠实粉丝,他告诉记者,自己常常手不释卷,在同学眼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书虫”。
除了苏轼以外,本尼斯对王勃、李白、王维、骆宾王等人的诗作也十分感兴趣。“王勃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,他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我最喜欢,讲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。”
谈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“缘分”,本尼斯说:“我读过的第一首中国古诗是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。从那时起,我便开始学习汉语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。随着学习不断深入,也逐渐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。”
在本尼斯看来,中国古诗词言简意赅,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。“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诗词本身表现出来,因此,只要抓住文章主旨,并结合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,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本身所蕴藏的人生哲理。”
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,是国民的精神家园。近年来,中国古诗词文化和国学热在海外不断升温,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研习中国古诗词以及其他国学经典。中华经典“圈粉”世界,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,更反映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。
河南的麦田里有座博物馆,留学生与河南文旅厅长交流河南文化
4月20日,麦田里的一堂历史课暨第二届"麦田里的博物馆"活动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启幕。活动现场,河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无名自制“贾湖骨笛”,在麦田里的博物馆再现“千年笛声”。
责任编辑:安艳鸽
转自:河南省人民政府